自貢網記者 周嘉 宋姿熠

自貢曾是一座遍地鹽井的城市,有著近2000年的井鹽生產史。特別是清代中葉以后,隨著自貢鹽場鹽業生產迅速發展,經濟繁榮,商旅增多,逐漸形成了以自貢鹽場為中心,溝通成渝、連接滇黔湘鄂的運鹽路線。
如果說,自貢是川鹽古道的恢弘起點,那么,位于貢井區的艾葉古鎮就是鹽運古道上的璀璨明珠。
近日,記者走進艾葉古鎮,細細品味這座浸漬了濃濃鹽味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,探尋“鹽運古道第一灘”的前世今生。

因鹽而興的千年古鎮
艾葉鎮既是川鹽東運水路第一鎮,又是巴鹽西運的陸路啟運地,為富榮鹽場西端井鹽生產第一重鎮。
史載,艾葉鎮于北宋時期便開始生產井鹽。當時,鄉民們以大口凼取鹵制鹽外輸,使得當地人口日益增長,鹽場、驛站、酒肆日益興旺,形成初具規模的集鎮。經元、明至清初,鹽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。經清末民初和抗戰興鹽期間的發展,該鎮成為自貢骨干產鹽區之一。截至上世紀四十年代,共有鹽井、鹽灶165所,日產鹵水約2000立方米、天然氣15萬立方米、鹽近600噸,占西場(主要范圍為今貢井)所產80%左右、自貢40%左右。是時,該鎮天車林立,井灶密布,筧管縱橫,蒸氣蔽日,機車提鹵隆隆作響,鹽工船民號子震天。
艾葉鎮地處自貢鹽場最西端,自古以來就是水、陸路鹽運的樞紐和要津。從南宋年間開始,即有榮州所產煤炭經旭水河輸入自貢燒鹽,所運煤炭就在此轉運。同時,自貢陸路西運食鹽至雅安、西昌,入康藏下滇黔亦始于此,域內有4條千年古驛道、11座百年古橋,千百年來馱馬絡繹,鹽簍疊轉,商旅輻輳,熙來攘往。該鎮于1902年拓寬道路,艾葉石灘上又建平康橋,陸路交通大暢,更使這里成為茶肆比肩、酒店接鄰的富庶之鎮。
自貢鹽船沿旭水河入釜溪河、沱江而下長江,也以艾葉鎮為起點。旭水河流經鎮域7公里,至艾葉橫街下形成長160余米的石灘。清代以前,煤、鹽均靠人工卸載下船,挑抬轉運過灘。清康熙三十五年,在灘上開鑿石槽,形成行船甬道,便利舟筏過灘。光緒三十年,堰工局又筑平康堰堰閘于灘頭,與下游的平橋、中橋、五皇洞等堰閘形成梯級運鹽水道,提高上下游水位,更便于行船。至新中國成立時,該鎮有運鹽船、運煤船、運鹵船、農副船、渡船、載客游覽“八里秦淮”的花船等400余只船終日穿梭,艾葉石灘下的沱灣帆檣如林,熱鬧非凡。
今天,艾葉鎮鹽業生產歷史重鎮的風貌大多消失,但東源井、金流井等少量生產實景尚存,水路陸路鹽運的石灘、船槽、堰閘、古驛道、古橋、古轉鹽碼頭等基本完好,片區街巷、民居保持著傳統的建筑格局。此外,在該鎮境內還有艾葉灘壩、堰閘、大橋、碼頭,東源井、天池寺、蠻子洞(漢代石穴墓葬群)、天宮堂、黃宜堂、辛亥年碉堡群、抗戰防空陣地等多處歷史文化保護單位、遺址、遺跡。

豐富多彩的鹽史遺存
行走在至今保存完好的水陸鹽運石灘、古驛道、古橋、古轉鹽碼頭,觸摸著古鎮里斑駁的墻面,看著黛青的蓋瓦、仿古的人行道和街燈,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又回到了舊時的艾葉古鎮。
千年鹽業生產與水陸鹽運為小鎮留下了傳統井鹽生產工業建筑群、鹽業商貿建筑群和民居宅院、古寺廟宇、東漢崖墓等眾多歷史古跡。
在艾葉鎮,不能不提到著名的運鹽埠頭——“艾葉灘”。艾葉灘,是旭水河中一長約160多米、寬50余米的巨大石磧灘,它是旭水河第一大石灘。河水至此,在石磧上奔瀉翻騰,潑喇喇激跳出千萬股水流,如銀蛇飛騰,頗為壯觀,被譽為“鹽運古道第一灘”。
清光緒三十年(1903年)富榮場設堰工局,于旭水河貢井段建重灘、艾葉、平橋、中橋、五皇洞5座堰閘,層層截流,提高水位,呈梯級節節接力轉運貨物。這一梯級鹽運水利工程比1914年竣工的巴拿馬運河還早11年建成,因此被稱為“梯級水道第一堰”。
文獻記載,這條水路經釜溪河至富順入沱江,北上溯流輸鹽至蜀中各地,南下順水入長江,輸云、貴、湘、鄂諸地。
一條鹽運水道,一路向前通達半個中國,國內罕見。
艾葉沱灣到平橋一段旭水河長約4公里,河段水盈岸豐,波靜浪恬,儼然湖澤,被稱作“八里秦淮”。兩岸樹蔭蓊郁,綠影婆娑,柳搖水面,竹指清漣,幽雅無比。東北岸有石佛寺、望水觀音等四五處寺觀道場;西南岸則水埠羅陳,碼頭湊密。清光緒年間,鹽商黃敦三的兒子黃濱嶼創設“花船”,載客泛舟于這“八里秦淮”,一時仿行者蜂起,僅艾葉鎮便有花船140余只,更使這里平添雅致風景。
天池寺始建于北宋,至今香火祀奉綿延不絕,雖歷遭兵燹火災之劫,但劫而復建,一再重修?,F有大雄寶殿、三寶殿、觀音殿、藏經樓等殿宇,新塑釋迦像、阿難、迦葉及韋馱圣像,觀音殿有千手觀音等三尊香樟木雕像。殿后的諸天佛龕、千佛塔等重光幻彩、燦爛多姿。近年沿“天池”左右兩側又重起殿宇,再修配祀諸樓閣。
艾葉鎮境內的東源井始鑿于清咸豐八年(1858年),采用古代頓鉆沖擊式鉆井技術開鑿,井深949米,六腳木質井架高23.4米,井口裝置為“ 康眼敞口、無阻提鹵采氣工藝,為世界低壓天然氣開采史上所獨有。
金流井位于艾葉鎮竹林村1組與貢井街河街交界處,東臨五皇廟、背靠北環路、面朝旭水河、南接河街。自貢井鹽鹵水因富含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,據傳能治療多種皮膚病,保養肌膚,而金流井的鹵水療效特別明顯。當年產鹵時,鹽工、居民多以其鹵水洗浴治療多種皮膚疾患,故民間又稱金流井為“太醫井”。
此外,艾葉鎮是辛亥革命榮縣獨立和自貢反正的主要戰場,其寨子嶺則是近代革命武裝——貢井鹽工隊革命斗爭的根據地。
自貢是著名的“中國燈城”,燈會傳統延續千百年,而追溯自貢燈會的源起,有文物可考證的,唯有“五皇燈會”這一通石碑。五皇廟建于清乾隆年間,在今艾葉鎮竹林村一組,旭水河五皇洞堰閘邊五皇洞山上。

重放異彩的璀璨明珠
今天,走進艾葉鎮,或悠然漫步在鹽運古道第一灘,感知千年古鎮的歷史韻味,或喝著蓋碗茶,觀百年龔扇,或打卡艾葉土雞腳,享受江湖菜的美味……詩和遠方,如此唾手可得,文化和旅游的交融,如此渾然天成。
自2014年正式獲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以來,艾葉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,通過對古鎮實施搶救性保護和修繕,持續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,其川南特有的穿斗式建筑群落漸漸為游客所知,龔扇、剪紙、扎染等一個個非遺項目逐步走進百姓生活,兩個村落獲評國家級傳統村落……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艾葉鎮,探訪“鹽運古道第一灘”的多彩文化。
在大碼頭社區,有著276年歷史的天福井,其恢復工程于今年1月全面完工,原址之上復建的一座高18.1米的四腳天車拔地而起。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“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”保護傳承史上的又一標志性事件。
沿河尋跡,這凝聚了鹽場工人智慧和力量的巨型天車,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壯美。更重要的是,隨著這座天車的成功復建,連同原址保留下來的井口、地輥、柜房、車房,一個完整的汲鹵生產單元較為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。試想當年,這該是一幅何等奇瑰偉麗的鹽場風景圖。
不只是天福井,近幾年來,艾葉鎮堅持“修舊如舊”,先后維修了古道橫街,保護了鹽運第一灘、鹽運碼頭、梯級水道第一堰、天宮堂等遺址和遺跡。同時,引進自貢“小三絕”,設置了龔扇竹藝編制區,龔扇作品陳列館,自貢剪紙陳列館,艾葉民俗、鹽業歷史陳列區等區域,增加古鎮文化旅游的內涵。
當前,艾葉鎮正依托川鹽古道、井鹽文化等底蘊,結合小鎮自身特色,在注重歷史文化環境的保護和文脈延續的基礎上,對古鎮用地結構和使用功能進行調整,打造成集井鹽文化、古鎮旅游、生態觀光、文創感悟、特色商貿為一體的“鹽韻小鎮”,讓艾葉古鎮這顆井鹽文化旅游明珠重放異彩。
編輯:鐘小璐
責任編輯:張馳
編審:喻佳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