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貢網記者 繆靜
?“收網起魚啰!”5月31日上午,熱辣太陽當空,大安區何市鎮黃桷村經濟聯合社養魚基地,一眾人手正在塘里拉網收魚。陽光傾瀉而下,水面波光粼粼,隨著圍網逐漸收攏,成群的魚兒在水中翻騰跳躍,激起陣陣水花,好一幅魚躍人歡的熱鬧圖景。這批新鮮打撈的魚將被一旁等待的瀘州老主顧裝車,銷往川南市場。

?“15萬尾總共6萬多斤,按市場價計算,產值大約55萬元?!秉S桷村黨總支書記蔣仁利現場算起一筆賬來——除去引進專業人員管護、購買飼料和土地承包等開支,基地養魚年盈利大概有20萬元……水產養殖助推集體經濟發展壯大,這是黃桷村通過盤活撂荒地走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產業發展路徑。2022年,該村利用中省扶持資金100萬元,將原村委辦公室附近約60畝閑置的土地修整成為魚塘,根據市場需求開展水產養殖,助推鄉村產業振興。

?不只養魚,經濟聯合社旗下還有柑橘、肉雞產業。跟隨蔣仁利的腳步,記者來到不遠處的打鑼山觀景平臺,“千畝柑橘園”盡收眼底,不時能看到在果園務工的村民。近年來,黃桷村依托大安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,大抓現代農業發展,積極探索“支部+貧困戶+專合社”“黨建+公司+村民”模式,因地制宜發展肉雞、柑橘、水產等特色產業,全村土地流轉率超過87%。該村全力引進翔世公司、品源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家,發展柑橘產業園、特色龍蝦養殖3750畝,帶動50—60歲的閑置勞動力就近務工增收,實現90名貧困戶就近務工,每月增收800余元;大力發展立華一體化養雞養殖,目前全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和專合社共有雞棚11個,專合社8條二代棚正準備進行四代棚改造,2022年實現年收入80萬余元,脫貧戶在肉雞養殖收益上人均累計分紅1100元,累計發放脫貧戶等人員務工工資70萬元?!按鍩o閑人、戶有增收”已成為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現實圖景。

推動村級集體經濟“強筋壯骨”,人才是第一生產力。黃桷村立足產業實際,聚焦發展特色農業,以“人才+產業”模式,充分發揮人才引領帶動作用,為鄉村振興量質齊升提供靶向人才支撐。近年來,大力回引優秀農民工、農村致富能手、返鄉大學畢業生、優秀社會工作者回村創業興業,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、農村實用人才達12名,培養職業農民22名,帶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超過15%,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20萬元。
編輯:王娉婷
責任編輯:冉華陽
編審:舒旭暉
0